阅鉴本草 | 背负毒名千百年,身具奇效无怨言—五毒之首 中药全蝎

阅鉴本草 | 背负毒名千百年,身具奇效无怨言—五毒之首 中药全蝎

蝎子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1990年武汉市就发现了距今有3.7亿年含毒腺的蝎类化石。而在甲骨文时代对蝎子的象形记载更尤为生动,可以说的上是蝎子本蝎了。随着文字的演化至小篆时变得规整,上有蝎钳一对,下有蝎尾一条,继而转变为 “萬”和“虫”的组合体。故而蝎一名为 “虿”。

据考证中药全蝎始载于《蜀本草》,称其为“蛜虫祁”,“主簿虫”。过去有人常说蝎子“南不过长江,北不抵沈阳”。至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俎.虫篇》载有"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如今江南的蝎子是否为主簿大人引种的我们已然不得而知,但现根据河北大学学者研究我国蝎目种类达20种之多,且分布于全国28个省级行政单位,黑龙江、吉林、四川、重庆、贵州、澳门暂未有记载。

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全蝎仅来源于一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即马氏正钳蝎。《中药大辞典》载: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多。主产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由上图可以看出河南、山东等地分布的单种即为东亚钳蝎。全蝎资源虽分布广泛,但经考察目前形成药用资源的只有部分产区。

全蝎整体可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前端有较小的螯肢1对,较长的触肢1对,前腹部覆有梯形背甲7节,后腹部6节,末节为毒液囊,毒刺下方无距。雌蝎整体较雄蝎宽大,其前腹部和尾部的宽度比大于2为雌蝎,反之则为雄蝎。

(全蝎背部图解)

东亚钳蝎为卵胎生、昼伏夜出型动物,性情谨慎胆小且有点神经质,喜暗惧怕强光、强风刺激,怕湿。喜群居,静若处子而动若脱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有固定的窝穴在内结伴定居,雌蝎一次受孕可连续繁殖多年,产仔后小蝎子爬上母蝎背部,4-5天后第一次蜕皮成为幼龄蝎即可脱离母体,独自生长,一年内可蜕6次皮,视为成年蝎。

母蝎产崽(图片来源网络)

全蝎是变温动物,有冬眠习性,一般在惊蛰时节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而在有风天气则减少活动量。东亚钳蝎一般以活的软体动物如黄粉虫类为食。由于蝎子身体能反射蓝色荧光,故以前人们多在夏秋季的夜晚使用紫光手电照射遂将其轻松抓获。

>反射蓝色荧光 >捕食黄粉虫

本草有言:“青州出者独胜,且以形紧小者良”,《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谈到:“全蝎以色黄、完整、身挺、腹硬的淡全蝎为佳品,并无杂质、虫蛀、霉变,以新品色泽明亮者为佳,陈年品次之”即达到抽沟挂垄为好。古青州即为现今沂蒙山区和鲁北平原之地,形紧小者一方面可能指代雄蝎,另一方面为体内无杂物,煎煮至身挺,抽沟的现象。以前由于储藏条件的限制,多用盐水煮便于储存。现今药典记载加工方法为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 全蝎口器上方短小螯肢

>全蝎腹面盐粒

不同产地的东亚钳蝎由于生长环境和饮食的不同,其体色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另加工储藏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蝎背部泛绿色。一般甘肃生长的钳蝎体色多黄色,浅棕色;而山东等地钳蝎多泛黑色。

> 产卵的全蝎

东亚钳蝎在我国虽然资源分布广泛,但近年来市场使用量增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全蝎的野生资源逐年降低而急需保护,故而鼓励和支持人工养殖仍然是促进全蝎种群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之路。

本文作者

目前就职于天江药业药材研究所,热爱中医药,主要从事中药材质量评价与药材鉴定相关工作。求学期间参与安徽省多地区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宝马X3保养费用分析,附换空气滤清器芯指南
365彩票网app安卓官方下载

宝马X3保养费用分析,附换空气滤清器芯指南

07-14 👁️ 7840
前程无忧如何手动刷新简历
123656的网站怎么打开

前程无忧如何手动刷新简历

07-08 👁️ 6299
10款好用的相机APP推荐
123656的网站怎么打开

10款好用的相机APP推荐

07-01 👁️ 641
阿哲停播,“老对手”天佑:路是自己走得,他过不好我也不会开心